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于2018年5月,现有土木工程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交通工程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地质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以及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7个本科专业。
地质工程专业为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安徽省振兴计划新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专业为省级 “土木类”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为省级特色专业、校一流专业建设点。设有土木工程专业“闻天班”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闻天班”。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28人,专任教师109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充满发展活力;学历层次优异,98% 的专任教师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职称结构科学,教授 (正高级)12 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4 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 43%,专业梯队建设成效显著;“双师”特色鲜明,37 名教师获 “双师双能型” 资格认证,另聘 19 名企业兼职教授,深度融合行业实践与教学科研;荣誉成果丰硕,多人获评省级 “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专业教学团队荣获省级 “优秀教学团队” 称号,整体教学科研实力强劲。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搭建科研平台,现有马鞍山市工程监测与安全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马鞍山市土地检测评估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皖南山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交通科学院研究所、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平台。学院实习实训条件完备,现有26个校内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近1200台套;学院在安徽、浙江和江苏等省,遴选出一批优质企业,签订长期校企合作协议,确保每个专业有3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开展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充足保障。
学院坚持应用型、地方型的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一根本、二目标、三融合、四维度”培养模式,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锚定地方性应用型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双重培养目标,推进科教、赛教、产教三大融合育人机制,从知识、能力、素质、发展四个维度,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学院以学生职业规划为导向,实施分类培养、差异化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发挥政校企联合作用,打通学校教育与专业技术资格认定通道。通过创新能力提升类的“闻天班”培养模式、学业能力提升类的“皖工班”培养模式、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类的产业工程师培养模式、职业技能提升类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院充分发挥政校企联合作用,打通学校教育与专业技术资格认定通道,7个专业均为产业工程师教育试点专业,毕业生通过评审认定等程序,毕业时即可实现学历、学位、工程师职称“三证合一”。学院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业,在政府机关、高校、事业单位、国企央企等就业比例不断扩大,就业质量良好,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各专业近几年考研录取率平均在20%左右,部分学生被国内985、211、双一流等知名高校录取。
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将专业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深度融合,积极开展“砼心筑梦”品牌系列活动,将“课程思政”“五育并举”与“三全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以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秉承“上善若水、笃学敦行”的校训,使学生乐学、勤学、会学,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传承“文心励志、天道酬勤”的良好学风,在“新工科”背景下,努力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于2018年5月,现有土木工程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交通工程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地质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以及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7个本科专业。
地质工程专业为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安徽省振兴计划新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专业为省级 “土木类”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为省级特色专业、校一流专业建设点。设有土木工程专业“闻天班”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闻天班”。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28人,专任教师109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充满发展活力;学历层次优异,98% 的专任教师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职称结构科学,教授 (正高级)12 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4 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 43%,专业梯队建设成效显著;“双师”特色鲜明,37 名教师获 “双师双能型” 资格认证,另聘 19 名企业兼职教授,深度融合行业实践与教学科研;荣誉成果丰硕,多人获评省级 “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专业教学团队荣获省级 “优秀教学团队” 称号,整体教学科研实力强劲。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搭建科研平台,现有马鞍山市工程监测与安全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马鞍山市土地检测评估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皖南山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交通科学院研究所、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平台。学院实习实训条件完备,现有26个校内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近1200台套;学院在安徽、浙江和江苏等省,遴选出一批优质企业,签订长期校企合作协议,确保每个专业有3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开展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充足保障。
学院坚持应用型、地方型的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一根本、二目标、三融合、四维度”培养模式,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锚定地方性应用型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双重培养目标,推进科教、赛教、产教三大融合育人机制,从知识、能力、素质、发展四个维度,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学院以学生职业规划为导向,实施分类培养、差异化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发挥政校企联合作用,打通学校教育与专业技术资格认定通道。通过创新能力提升类的“闻天班”培养模式、学业能力提升类的“皖工班”培养模式、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类的产业工程师培养模式、职业技能提升类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院充分发挥政校企联合作用,打通学校教育与专业技术资格认定通道,7个专业均为产业工程师教育试点专业,毕业生通过评审认定等程序,毕业时即可实现学历、学位、工程师职称“三证合一”。学院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业,在政府机关、高校、事业单位、国企央企等就业比例不断扩大,就业质量良好,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各专业近几年考研录取率平均在20%左右,部分学生被国内985、211、双一流等知名高校录取。
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将专业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深度融合,积极开展“砼心筑梦”品牌系列活动,将“课程思政”“五育并举”与“三全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以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秉承“上善若水、笃学敦行”的校训,使学生乐学、勤学、会学,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传承“文心励志、天道酬勤”的良好学风,在“新工科”背景下,努力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