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馆 > 读者表达

读者表达

首页 > 图书馆 > 读者表达

《论语》共读,以孝治天下

  2017-12-26 12:12:54  2116

  在《论语》中,其表现的核心学说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悌。孔子要求弟子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于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放在第二位。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

  论语中,子夏曾说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一个人能够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而德行之重在于孝悌的弘扬,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经常讲孝道尤其儒家更讲孝道。什么样子才是孝呐?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有扩而充子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来为政。

  接下来,我不得不说一个人——康熙。康熙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八岁登基,十四岁正式亲政,六十九岁去世,在位时间六十一年,清朝的天下在他的手里安定下来。

  老实说,那时如果是平庸之辈,要统治这样庞大的王朝是没有办法的,但是这个四岁的小孩很厉害。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反清复明的人太多了,尤其是思想上、学说上所作的工作实在是太可怕了,但是康熙很聪明,他利用中国的“孝字”,虚晃一招,平定了这场风波,清兵入关。有三部必读书籍,兵法权谋,学的是《三国演义》、政治哲学《老子》、孝道弘扬《孝经》。根据遇上,编了一本语录,《圣谕》。再拿到地方政治基层组织中去宣传。《圣谕》中所讲的都是一条条做人、做事的道理,把孔子的思想用进去了,尤其提倡孝道。

  进一步分析,康熙深懂得孝这个精神而加以运用,用的非常高明。同时也将忠孝之间的张力凸显了出来。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谨慎的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先祖,自然会导致归于忠厚了。慎者,诚也谨也。无论是“诚”亦或是“谨”,都指向的是一种态度。何为“民德”?在《论语》中,以单音节“德”字出现的次数共有38次,以单音节“民”字出现的次数共有48次。但以复音节“民德”出现的次数仅有一次,即民德归厚。

  他们都与《论语》的核心思想“忠”、“孝”都有密切的关系,“慎终追远”的主体限定的是为君主等上层群体和普通百姓下层的子民,体现了儒家孝的主题。《论语》论孝,不限定学理上的玄学,更多的是一种诚敬的态度以及由此而关涉的道德践行。

  在《论语·为政》中,有一段对孝的阐述。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可见《论语》中的孝,是关涉生死之两界的。既强调父母在世的供养,亦强调死者以及死之后世界的拜祭的诚敬,也就是上行下效。

  在《论语》中,无论是个体之间——为人谋而不忠乎;君臣之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还是文化、民族心理以及礼仪的传承——“文、行、忠、信”都离不开“忠”这一维度。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孝为忠德的基础,一个不能为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也是孝的延伸与外化。

  宋朝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自问世以来成为历代儒生的精神航标。著名学者说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将其列为“四书”之首。进入21世纪,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问题,《论语》被国际社会普誉为能在21世纪拯救人类思想之一。

  学习做人做事,领悟极高明而中庸的为人之道,为修身处事开启智慧,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应当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重要实现的目标和弘扬文化的方向。

  (刘佳丽2017级机械2班)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QQ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