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与产业工程师学院 >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首页 > 创新与产业工程师学院 > 最新动态

青春逐梦热土,创新点燃未来——皖江工学院暑期创新工程实践绘就育人成效新图景

  2025-07-14 14:07:28
       盛夏酷暑,烈日灼人,却无法熄灭皖江工学院学子追求卓越与创新的热情,数百名同学毅然选择留校,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如火如荼的创新工程实践之中。他们迎着高温奋战、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用青春的汗水浇灌梦想的种子,以智慧与执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展现出新时代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切为了学生,全校倾力筑牢创新基石

       皖江工学院始终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全力为学生营造优质的学习成长环境。暑假前夕,学校提前谋划,精心安排留校同学的学习与生活:为他们提供舒适整洁的宿舍、功能完备的实验室和宽敞明亮的教室,确保各类实践设备齐全可用。同时,一批长期扎根教学一线、与同学并肩前行的骨干教师,紧贴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精心备课,从理论讲解到实践指导,从项目规划到资源对接,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周密准备。
       暑假伊始,在老师的悉心引导下,数百名同学迅速投入创新工程实践训练。他们主动选题、深入调研,精准定位研究目标,充分展现出扎实的工程素养与创新意识;自主制定实施方案,反复论证其可行性与前瞻性,力求科学严谨、富有创意;自主动手完成实物制作,在实验室中攻坚克难,将奇思妙想转化为切实成果;自主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学习专利申请流程,为创新成果筑牢法律屏障;同时,积极借助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平台,推动项目落地转化,走出校园、服务社会。





为了学生一切,精准培训赋能成长之路

       助力学生掌握真才实学,成长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期盼。皖江工学院跟时代脉搏,敏锐把握社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变化,积极引导学生围绕行业实际需求,深入开展工程实践与理论学习。在学生实践与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学校第一时间响应,迅速组织力量,邀请企业一线工程师与校内外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答疑辅导和技能培训,及时传授社会紧缺的技术与知识,切实帮助学生打通成长成才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暑假,学校特邀马鞍山市知名知识产权保护专家郭大美老师和安徽靓马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杜邵林老师,分别为学生开展“专利申请”和“低空经济”专题培训。培训过程中,专家们以案例分析结合实操讲解,帮助同学们快速掌握专利申报流程、理解“低空经济”在未来产业中的战略地位。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收获颇丰。2025年暑假,学校再度发力,持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前沿素养培养。特邀郭大美老师为同学们深入讲解专利申请的关键要点与实务技巧,帮助学生提升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同时,邀请我校优秀教师、在读博士朱正阳老师与华清远见教育科技集团的刘海燕、田洪超老师开展“人工智能”专题培训,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迈入人工智能领域的大门。培训过程中,同学们反响热烈,积极参与互动与讨论,在思想碰撞中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认知,取得了良好成效。









为了一切学生,工程教育点亮职业梦想

        为提升育人实效,助力每一位学生挖掘潜能、实现成长,皖江工学院构建“百千万”育人体系,打造以导师制、导生制和导学制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支持框架,全面强化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精准培养。通过导师制,精选百余位骨干教师“一对一”指导学生项目,积极探索“本科生科研化”培养路径;通过导生制,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数千名同学参与创新项目,营造协作互助的良好氛围;通过导学制,搭建覆盖万名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支持平台,实现学习难题的即时响应与教学资源的高效共享,切实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创新实践育人生态。
       在学校的精心培育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稳步提升。仅2024年,工程师学院学生自主申报专利40余件,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学生自主申报,无代理),软著1项。2023年5月,经省人社厅批准,学校和马鞍山市人社局共建工程师学院,到2024年,我校试点高校产业工程师学院学科专业设置进一步优化,产业工程师试点专业19个专业参与。2023年至2024年,两届毕业生共有530人获工程类专业技术职称,其中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208人。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培养,近两年共1716人次获得不同岗位资格证书,专业素养和实操能力显著增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质量得到持续提升,2025届部分毕业生在大三期间即被三联泵业、泰尔重工等马鞍山市重点企录用为实习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未来,皖江工学院将继续以工程教育为核心驱动力,深化校企协同、强化项目育人、聚焦产教融合,努力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青春的脚步不会停歇,产业新星正在拔节生长,一座高校的使命正与一座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

(朱涛、王婕薇、钱恒撰稿,黄昭明、陶彬彬、向敏、朱昌平初审)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QQ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