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提质增效教学改革指导暨成果孵研讨会
7月上旬,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四楼党员会议室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提质增效教学改革指导暨成果孵化研讨会,安徽省政协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安徽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安徽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主任王先俊,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原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原社长张奇才,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副社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戴兆国,皖南医学院教授胡鸿,安师大出版社市场部经理陈凯琦,马鞍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蔡钧,马鞍山市委宣传部意识形态科主任魏玮,皖江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孙良,皖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总支书记陈毓陵,皖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刘双,皖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耀东及部分马院教师参加。会议由陈毓陵主持。
孙良首先热烈欢迎各位专家、领导莅临皖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并介绍学校及学院的基本情况。
蔡钧发言提到,此次会议聚焦思政课教学改革与成果孵化,是推动我市学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马鞍山市宣传部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专题部署。在今年5月,市劳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市"大思政课"工作格局的全面构建;全市已组建的6个“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作组,也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以思想政治和宣传思想工作为“两翼”的协同育人体系,而皖江工学院创新打造的"劳模进思政课堂"品牌项目成效显著,已成为我市思政课建设的特色亮点和重要示范。
随后,刘双汇报皖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实践课教学改革情况,她从市级实践教学科研平台成立起源说起,提出马鞍山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综合体运行思路——市域“打锅台范式”资源整合机制,基地研究开发建设思路——沉浸式实践教学以及定位和规划发展,她强调,思政实践课要着力破解覆盖面不足、理论实践脱节、教学实效性不强等突出问题,克服“难覆盖、两张皮、没课味儿”的困境。
陈毓陵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先后建立了两个具有示范性的实践教学基地。经过持续探索与实践,目前已初步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梳理材料,持续推动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
张奇才提出,作为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必须要落实到"课程建设"这一核心环节。而如何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如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破解现实困境,推动实践教学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提高实践教学知名度,也需要我们持续探索的。
戴兆国表示,皖江工学院“实践课全覆盖”的办学特色成效显著,为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议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课程设计课程磨课,着力打造“20公里实践课程圈”,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王先俊总结发言。他提出,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将自身建设置于“十五五”规划的战略视域中统筹谋划,深度融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体系,并切实落实到每位教师的职业发展进程中。
专家们一行还实地查看马鞍山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综合体基地第二批单位的基地马钢历史陈列展示馆。(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 上一条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施长斌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座2025-07-10 22:15:20
- 下一条返回列表2025-07-10 22: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