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部设置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理论动态

理论动态

首页 > 院部设置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理论动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魅力的四个落脚点

  2019-09-23 09:50:23  24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了坚定广大思政课教师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信心和决心,2019年7月9至15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举办了暑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培训班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既有教育部长江学者陈金龙院长对“四个自信”理论思考的解读,又有对全国改革开放先进典型东莞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区的考察,更有我们对引以为豪的港珠澳大桥的现场参观,一幕幕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政课教师充满了感慨:广东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落脚于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理论之所以成为理论,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形成了关于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就在于尊重理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这里的客观真实不能作表象理解,而是特指事物的本质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严格基于文本解读和学理推演而生成,而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深刻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抓住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抓住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根本。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落脚于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极指向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它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试图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关注现实的“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线,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标,关注人的根本利益,并为实现人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品格。正是牢牢把握了“人”这一根本,马克思主义才成为彻底性的理论,显示出它的魅力所在。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线。在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忘记思考和回答“我是谁,为了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一系列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在回答“我是谁,为了谁”这一问题时,毛泽东同志要求“先当人民的学生,再当人民的先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在回答“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时,毛泽东同志主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同志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因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主体。另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正是始终坚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具有永久的魅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落脚于始终坚持与时俱进

  从来就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自然而然的存在,而是在解读和反映现实的过程中,形成最一般、最具代表性的规律。理论的魅力致力于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并不断与时俱进。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一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审视自身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念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要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重心的转变,才能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只有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落脚于实现了巨大的物质力量

  理论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又会成为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需要两个层次的转化。首先是理论的一般性和思想的特殊性碰撞,使人们从思想层面认知理论,了解理论本身的意义,实现理论“说服人”。其次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碰撞,需要人们拿起已经掌握的理论武器去指导实践,将理论彻底地转化为物质力量。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领导干部加强理论宣传,要发挥好理论的现实解释功能,用理论说服群众,占领群众的头脑,得到群众的认同,进而支配群众的行动,让理论成为群众听得懂、信得牢、用得好的思想工具,实现理论指导向实践力量的转化,巨大的物质力量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魅力鲜活的外在体现。

  作者:单连春(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江苏省公民道德建设与人的现代化研究基地研究员)

  发表时间:2019-09-23 来源:人民论坛网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QQ公众号